德國南邊最大的城市是慕尼黑。德國北邊最大的城市是首都柏林。
先前去慕尼黑,整體氣氛很明顯是以「工業」為主。看到的博物館也凸顯出德國人對工程的腳踏實地,從最基礎的(德國博物館),一路到最頂端的成果(BMW博物館)。
到了柏林,從各種博物館的數量可以發現,這裡是以「歷史」和「藝術」為主。觀光局發售的Museum Card,上面就列了超過40個博物館,決大多數都是上述兩種類型。
我們決定把重點放在「歷史」上。
看了幾個博物館。真不虧是德國,在「歷史」的展示上也很具有邏輯性,很多因跟果都解釋的很清楚。如果慕尼黑透過博物館把「工業」過去的演化呈現的很清楚,那柏林的博物館就是讓「歷史」栩栩如生。
(當然,不是說慕尼黑就沒有歷史,柏林就沒有工業,只是相對來說各有強項)
這個城市到處都是歷史。
當我回到住宿的地方開始寫日記的時候,我發現,不先對德國近代歷史有基本的了解,我在柏林所感受到的實在無法形容。
歷史如下。
1914正好一百年前,一個塞爾維亞人暗殺了匈牙利的王儲。結果匈牙利往南攻過去要報仇時,塞爾維亞找了俄羅斯當靠山去打匈牙利。德國看俄羅斯出去,就趁機打俄羅斯… 一個國家牽著一個國家,一次世界大戰開打。一邊是德國,奧匈帝國(奧地利與匈牙利),義大利。一邊是法國,英國,俄羅斯。
1918打了四年,德國那方輸了。(在一堆割地賠款中,匈牙利把吸血鬼城堡切給了羅馬尼亞)。德國原本的皇權下台,新的「歪馬兒共和國」成立。(正確中文叫做「威瑪共和國」,但德文念法是「歪馬兒」Weimar)。
1919 戰後一年,希特勒三十歲開始參加政治。再那之前,他只是一戰時期一般的小兵,從來沒參加過政治。之所以參加政治,是因為某次在酒吧「激動的發表德國為什麼會戰敗的意見」時一個黨員注意到他很會演講,就被吸收進去了。該黨叫做DAP,是當時眾多超小黨派之一(希特勒是第55個黨員),後來「進化」成納粹黨。
1929(一戰後11年)全球經濟大蕭條,德國人民民不聊生。納粹黨趁機造勢,選舉中獲得的票數從先前的3% 跳到18%。隔兩年跳到32%。
1933(一戰後15年)希特勒上台,開始了六年的備戰。
1939(一戰後21年)德國跟俄國達成協議,一起攻擊並瓜分波蘭。在維基百科上,二戰是這一年開打。(不過日本在兩年前就跟中國開打並佔領了北京)
1941(二戰開打2年)德國撕毀跟俄國的協議,一路打到莫斯科。俄國跟英國聯盟,美國加入戰爭。
1944著名的「諾曼第登陸」。
1945德國戰敗,希特勒自殺,各國聯軍進入柏林。同年美國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,二戰結束。這時,英國,法國,美國,俄國的聯軍仍然駐守在德國各個地方,並不打算離開。
同一年,英法美俄將德國和柏林切割成這樣來管。
很特別的是,雖然柏林位在東德,是屬於俄國的管理範圍,但仍然是四國共管。另外,德國東邊那些地變成波蘭的(上白下紅就是波蘭國旗),而作為交換,波蘭最東邊的地變成俄國的。亦即,波蘭面積不變,整個「向左平移」。
1947(二戰後2年)對於柏林的管理,原本英法美俄四國一起建立了一個「議會」,每個月各國輪流當「主席」。但在這年俄國因為一些原因決定不跟大家玩了,宣佈東柏林他自己管。西柏林則繼續由英法美三國輪流當「主席」。
1949(二戰後4年)俄國正式宣佈「東德國」成立,由「東柏林」當首都,並建立傀儡政權,試圖永久的把「東德」納入他的勢力範圍內。作為回應,英美法等國家建立「北約組織NATO」,並成立「西德」對抗俄國的「東德」。冷戰開始。因為四國的軍隊每天都在柏林碰面,柏林成為冷戰的第一戰場。
逐漸的,東柏林人覺得在俄國的管理下生活不好過,開始大量的跑到西柏林去。
1961(二戰後16年)俄國覺得不能再放任這麼多人逃離東德了。他們在一夜之間蓋了一個水泥牆,橫跨柏林市南北,封鎖住東柏林。這就是柏林圍牆。當夜,很多家庭瞬間破碎。
1989 (二戰結束後44年)蘇聯分裂,二十七年的水泥牆被拆掉。隔兩年冷戰結束。
1994 英法美俄的軍隊離開柏林。從1945年到1994年,德國被「佔領」了49年。
我們總共看了四個跟德國近100年相關的歷史博物館,分別是「德國歷史博物館」(包羅萬象,有點像總綱),「Topography of Terror」(針對希特勒的秘密警察部隊),「猶太博物館」,「Tranenpalast」。
其中Tranenpalast是最小的一個博物館,但也是讓人印象最深刻的。